“哦?
”嘉靖帝笑眯眯地望着羅信道:“說說看。
”
“先說他們兩個的失敗原因。
徐時行的失敗在于徐府,而當初徐時行是頂着徐府的壓力,沒有同意徐府參與進大明海貿的。
如果這樣頂住了徐府的壓力,也就不會有當初的市舶司之亂。
但是,徐時行頂住了徐府的壓力,卻沒有頂住來自頂頭上司張居正的壓力。
如果當初張居正沒有幾次三番将徐時行叫到知府衙門,給徐時行壓力,徐時行根本就不會妥協,也就不會有之後的失敗。
所以說,市舶司之亂罪不在徐時行,而在張居正。
隻不過,最後處理下來,徐時行當了替罪羔羊罷了。
”
嘉靖帝的臉色變得不好看,羅信這句話說得很不客氣,那意思就是你嘉靖帝責罰錯人了。
即便是責罰了徐時行沒有錯誤,但是為什麼不責罰張居正?
為什麼不責罰張居正?
嘉靖帝和羅信心中都十分明白,因為那個時候,嘉靖帝需要依仗徐階,那個時候的高拱根本不是徐階的對手,被徐階壓得死死的。
所以,嘉靖帝便給了徐階一個面子,隻是處理了徐時行,而沒有處理張居正。
“陛下,如今市舶司再次出現了問題,當然這次問題的出現不怪張居正,倭寇的出現太過突然。
但是,這麼久過去了,張居正一直沒有拿出有效的辦法,哪怕是建議,這便是不稱職。
最重要的是,當初張居正去東南任知府的時候,徐府便如聞到魚腥味的貓,對市舶司撲了上去。
而且徐府很沒有節操,為了私利,幾乎将大明海貿弄垮。
如今再讓張居正去宣府擔任知府和互市提舉,陛下認為徐府會放過這個機會嗎?
不會!
絕對不會!
一旦徐府再參與進來,以徐府的貪婪,會将互市弄得一團糟,别說實施十五取一的商稅大計,便是能夠正常的收稅,都不知道能不能收上來,甚至直接将互市給弄黃了。
陛下,張居正是徐階的最得意的弟子,他是不會拒絕徐府加入的。
有東南市舶司的先例在,所以臣很擔心。
”
“徐時行能行嗎?
”嘉靖帝臉上現出猶豫之色。
“陛下,如果沒有徐階的話,或者是說張居正不是徐階的弟子的話,毫無疑問,張居正是最佳的選擇。
因為張居正有是首輔之才。
”
嘉靖帝的臉色沒有變化,嘉靖帝在心裡原本就把張居正當做未來的首輔培養的。
所以羅信說張居正有首輔之才,他并不意外。
但是,接下來的話,卻讓羅信給他帶來了震驚。
“臣還認為,徐時行也有首輔之才。
隻不過他要比張居正年輕,閱曆和經驗還有些不足。
不過,市舶司的經曆,一定會讓他成熟起來。
”
嘉靖帝望着羅信道:“你認為徐時行也有首輔之才?
”
羅信心中暗道:“這不是廢話嗎?
曆史上,張居正和徐時行都當過首輔。
怎麼可能不是首輔之才?
”
“是!
”羅信果斷點頭。
“那你是什麼才?
”嘉靖帝笑眯眯地看着羅信。
羅信臉不紅心不跳地說道:“臣當然也有首輔之才,不過首輔不是臣的人生目标,臣的人生目标,陛下知道。
如今有徐閣老和高閣老,在這兩位前輩之後,有張居正和徐時行,大明未來幾十年内閣無憂。
”
羅信的話含義很清楚,我是有首輔之才,但是我志不在此,我喜歡鑽研學問,寄情山水。
而且大明前有徐階和高拱,後有張居正和徐時行,也不需要我羅信,如果陛下你不想讓我羅信當上内閣首輔,那就要給張居正和徐時行兩個人的曆練機會。
為這兩個人将來進入内閣,磨砺他們。
張居正在南經營市舶司,徐時行在北經營互市。
給兩個人相同的地位,相同的磨砺,也能夠分出勝負。
未來,勝的為内閣首輔,輸的人為内閣次輔。
兩個人在内閣再相互制衡,這不正和嘉靖帝心意嗎?
羅信說完,嘉靖帝也想明白了,對于這種安排,他都忍不住要拍案叫絕。
這是從四品開始,就讓張居正和徐時行成為競争對手。
這競争對手一旦形成了習慣,便成為了政敵。
将來讓兩個人進入内閣,必定相互制衡。
高啊!
嘉靖帝望向羅信的目光變得柔和了許多,從羅信這種建議看,根本就沒有給羅信自己留位置,現在有徐階和高拱,未來有徐時行和張居正。
很明顯,羅信就是不想參合到内閣中去。
這說明了什麼?
這說明人家羅信是真的不想當官操那份兒心。
這讓嘉靖帝對羅信的忌憚已經降低到最小。
最終點點頭道:
“那你是準備現在就去東南,還是等着互市那邊有了模樣,再去?
”
“等等吧。
”羅信思索了一下道。
“好,如此你就回去好好休息一陣子吧,休息夠了,就去翰林院和詹士府去看看,有空也去看看載垕。
”
“是,陛下!
”
“退下吧。
”
“臣告辭!
”
羅信回到了府中,真是開始專心休息了。
這一陣子真是太累了,什麼翰林院,什麼詹士府,什麼裕王府,完全忘記一邊,每天就在府中商賞妻弄子。
羅信在家裡過着平靜的生活,但是朝堂可是不同了。
簡直就是正在醞釀一場風暴。
羅信去了草原,和蒙古談成了契約,在大明和高麗交戰的時候,不僅沒有出兵攻打大明,而且還在女真借兵三千,同時在宣府開啟互市。
這是多麼好的事情啊!
互市啊!
這是多麼大的利潤啊!
太多的巨商都盯上了這塊,當然那些巨商背後的支持者,也就是官場上的這些官員也早就磨刀霍霍。
但是……
嘉靖帝突然傳出消息,剛開始傳出來的消息令朝野上下欣喜,嘉靖帝放出來的第一個消息,便是停建玉熙宮。
理由很簡單,因為嘉靖帝看到了百姓的生活困苦,甯願自己住得苦一些,也不忍百姓受苦。
這個決定一出,朝野上下一片感恩。
到處都是一片贊頌嘉靖帝的聲音。
*
*